废除种族平权政策后,哈佛大学2025届新生亚裔占比升至41%

10月23日,哈佛大学公布2029届(2025年秋季入学)新生数据,亚裔美国人占比达到41%,较2028届的37%上升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发生在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禁止大学招生中使用种族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后,哈佛转向“无种族”招生标准。然而,亚裔入学率的上升,伴随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比例下降,引发了关于招生公平性和是否存在对亚裔“隐形歧视”或“配额调整”的激烈争论。尤其在美国华人社区,这一数据既被视为进步,也引发了对长期公平性的担忧。

纽约市327页诉状起诉Facebook、Tiktok等社交巨头:指控其精心设计毒害青少年

10月8日,纽约市政府、纽约市教育局及 纽约市健康与医院公司联合作为原告,向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提交327页的诉状,指控包括 Meta Platforms(Facebook / Instagram母公司)、Snap(Snapchat母公司)、字节跳动(TikTok母公司)及 Alphabet Inc.(YouTube/Google母公司)在内的社交媒体巨头对青少年健康与公共教育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202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落幕,美国华裔陆逸轩夺冠

10月23日,第十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波兰华沙国家爱乐大厅圆满结束。比赛自10月2日开赛,历时三周,经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及决赛的多轮角逐,最终美国钢琴家 陆逸轩(Eric Lu) 荣获金奖,加拿大华裔青年 陈禹同(Kevin Chen) 获得银奖,中国钢琴家 王紫桐(Zitong Wang) 获得铜奖。本届比赛共吸引642名选手报名,最终11名选手晋级决赛。

一生漂泊,一念归心——纪念杨振宁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清华园溘然长逝,享年103岁。这片他人生启航之地,亦成为他生命的终点。杨振宁,一位在美国学术巅峰闪耀的科学家,晚年却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身份,以“中国人”之名在故土终老。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回归,更为一个世纪以来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题——“身在何处,心向何方”——写下深沉的注脚。

华人何以在美国成为问题?淘金热与全球政治

在“China”成为国际竞争符号之前,“Chinese Question”曾是一种跨国性的焦虑和偏见。十九世纪的淘金热,是这种焦虑最初的历史源头。当时的“华人问题”不是国家问题,而是关于人:那些背着布包、提着铁锤漂洋过海的华工,在西方世界矿坑边,成了现代资本主义与种族秩序碰撞出的阴影。

加州新法:合格高中生可自动获CSU录取

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于10月9日签署了参议院法案SB 640(Senate Bill 640),该法案将为符合资格的加州高中毕业生提供自动录取进入加州州立大学系统(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SU)的机会,无需提交正式申请。这一举措旨在消除申请障碍,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尤其针对那些学术合格但因程序复杂而望而却步的学生。法案将于2026-2027学年开始生效,预计将惠及数万名包括华裔在内的潜在新生。

诺奖得主三成以上为移民——《自然》杂志揭示全球科学迁徙新格局

根据《自然》的统计,自2001年至2024年间,全球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共诞生了数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约30%以上的获奖者在获奖时生活或工作于非出生国。这些科学家中,有人因教育机会移民,有人因科研环境选择异地发展,也有人因政治动荡或经济压力而离开故土。无论动因如何,他们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创新的跨国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