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华:华裔妇女权益的先驱

10月7日,是著名华裔妇女权益活动家Mabel Ping-Hua Lee(李彬华)的诞辰纪念日。1896年,她出生于中国广州,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妇女地位低下,华人移民在美国饱受排斥。她的父亲李托夫(Lee Towe)是一位浸信会牧师,早年便怀抱救国热情,1898年移民美国,先在华盛顿州传教,后于1900年移居纽约唐人街,创办晨星会(Morning Star Mission),致力于华人社区的宗教与教育工作。1905年,9岁的李彬华随母亲赴美,与父亲团聚。她在香港的教会学校接受启蒙教育,精通英文,并凭借庚子赔款奖学金(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进入纽约的伊拉斯谟霍尔学院(Erasmus Hall Academy),展现出非凡天赋。

李彬华的成长深受父亲的影响。李托夫不仅是传教士,还热心中国革命,支持孙中山的同盟会。他将女儿的教育视为救国之本,鼓励她学习西方思想。李彬华早年便展现出独立精神。1912年,年仅16岁的她进入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女校分支。她加入华人学生协会,积极撰写文章,在《中国学生月刊》(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上发表女权主义论文。1914年,她发表题为《妇女选举权的意义》(The Meaning of Woman Suffrage)的文章,论证妇女参政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相信民主理念,妇女选举权正是将其应用于女性的体现。”这些文字不仅影响了华人学生,也吸引了纽约白人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注意。当时,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如火如荼,但华人妇女面临双重歧视:一方面是性别压迫,另一方面是1882年《中国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华人入籍和投票。

1917年,李彬华的事迹达到高潮。她领导了纽约华裔妇女游行,这是华人社区首次大规模参与美国妇女权益运动。那年5月,纽约妇女政治联盟(Women’s Political Union)组织选举权游行,李彬华骑白马在前领队,身后跟随数千华人妇女,从格林威治村出发,沿第五大道行进至中央公园。游行口号是“华人妇女也支持选举权”,她高呼:“教育女孩,推动公民参与!”尽管华人无法投票,但这场游行象征着跨种族联盟,打破了华人社区的孤立。纽约时报报道称,她是“新时代的象征,所有妇女将自由无碍”。同年,纽约州通过妇女选举权法,1919年第十九修正案全国生效,但华人妇女直到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后才真正获权。这场游行虽未立即惠及华人,却为后世铺路,激发华人妇女觉醒。

李彬华的学术成就同样耀眼。1916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纳德学院,主修经济学。1921年,她成为哥伦比亚大学首位华人女性博士,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史:特别关注农业》(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griculture)探讨中国农村经济,融合中西视角,呼吁通过教育和经济改革振兴中国。她的研究不仅学术严谨,还体现了民族主义情怀,强调妇女教育对国家复兴的重要性。1915年,她在妇女政治联盟的演讲《潜水的一半》(The Submerged Half)中,呼吁华人社区重视女孩教育:“华人妇女是社会中被淹没的一半,必须浮出水面。”

1924年,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28岁的李彬华接管晨星会,担任纽约第一华人浸信会(First Chinese Baptist Church)主任。这本是临时之举,却成为她毕生事业。她扩展社区服务,创办中国基督中心(Chinese Christian Center),提供诊所、幼儿园、职业培训和英语课程,帮助唐人街居民融入美国社会。中心成为华人妇女的庇护所,教导她们权益知识,推动家庭平等。她一生未婚,视社区为家,直至1966年逝世,享年70岁。

李彬华的事迹虽鲜为人知,却深刻影响后世。2018年,纽约唐人街邮局更名为“梅布尔·李纪念邮局”(Mabel Lee Memorial Post Office),以表彰她的贡献。2020年,她入选国家妇女历史联盟(National Women’s History Alliance)名人堂,并被《纽约时报》“被忽略的讣告”系列追忆。斯人已逝,此人此心此情可待成追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