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漂泊,一念归心——纪念杨振宁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清华园溘然长逝,享年103岁。这片他人生启航之地,亦成为他生命的终点。杨振宁,一位在美国学术巅峰闪耀的科学家,晚年却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身份,以“中国人”之名在故土终老。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回归,更为一个世纪以来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题——“身在何处,心向何方”——写下深沉的注脚。

杨振宁的归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岁月中情感与理性的交织。从1946年赴美留学,到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研院和石溪大学的学术生涯,他在美国学术体系中扎根近半个多世纪,成就斐然。然而,他与故国家园的羁绊从未断裂。五十年代,他通过书信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冷战后,他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架起桥梁。他的身份始终在两种文明间游走——既是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栋梁,亦是心系故土的赤子。

2015年,当他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定居北京清华园。这一选择引发热议:为何一位在美国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晚年要回归故土?有人认为是乡愁使然——年老思归、叶落归根;有人视之为文化回归——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拾身份的起点;更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国籍可以变更,但精神的归属始终指向滋养自身的文化土壤。对于杨振宁而言,这一决定不是政治宣言,也非对美国的否定,而是生命旅程的圆融闭环。他以“中国人”的身份,回应了内心对文化根脉长久的呼唤。

对许多美籍华人而言,杨振宁的决定如同一面镜子。美国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制度保障与生活尊严,而中国则是语言、情感与价值观的根基。两者并不对立,却常在关键时刻要求抉择。杨振宁的选择将这种张力具象化:在世界公民的身份之外,他仍愿以“中国人”定义生命的终章。

他曾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他感恩美国的学术沃土,也深知自己的科学成就离不开其滋养。但他同样坦言,对中国文化的归属从未动摇。回到清华,他不是为了政治,而是以讲学、设立奖学金、会见学生的方式,延续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他成为中国当代科学教育的象征,点燃无数年轻学子的梦想。

从更广的视角看,杨振宁的归宿映照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为追求学术自由远走他乡;二十一世纪,全球学术重心东移,中国的科研环境日益成熟。杨振宁的回归,既是个人选择,也是对这一历史转折的回应。他的决定提醒我们:国籍是法律的界定,归属却是心灵的锚点。对无数海外华人而言,文化认同不会因距离或语言的淡化而消逝。它潜藏在节日的温情中、童年的记忆里、父母的叮咛中,随时可能被唤醒。

杨振宁的逝去,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缅怀,更唤起全球华人关于“家国”的共鸣。他的生命轨迹,既是科学的巅峰之旅,也是一场关于归属的深刻探索。他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成为一种可见的、可选择的姿态——在世界舞台成就自我,仍能保留一颗心怀故土的心。

在他辞世的时刻,我们仿佛看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纵使一生驰骋于世界学术之巅,最终仍不忘回首故土——那片赋予他语言、文化与志向的土地。他的归来,如同古代士大夫“身虽远游,心系桑梓”的情怀,既是个人生命的终章,更为知识分子一个世纪的漂泊写下了深情的注脚。

杨先生千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